西部決策網訊 在兩當縣魚池鄉(xiāng)下灘村晨曦的溫柔籠罩中,總有一個身影在屋檐下凝神勞作。聾啞農婦喬小燕的手指在五彩線團間靈巧穿梭,一根鉤針仿佛是她與這世界對話的筆,在無聲世界里勾勒著斑斕畫卷,也以她感人的行動講述著一名殘疾人的勵志故事……
命運曾對喬小燕格外吝嗇,幼年一場高燒,卷走了她聆聽鳥鳴與人聲的權利,然而困厄未能澆滅她眼中的倔強火苗。
十五年光陰流轉,這位曾被鄉(xiāng)鄰斷言“這娃這輩子難了”的女子,不僅用針線撐起了自己的家,更悄然帶活了整個村子的半邊天。
無聲世界,針線為歌
十五年前,集市上偶見的手工編織坐墊,針腳細密藏巧思,瞬間點燃了她沉寂的心。回家后,她翻出母親納鞋底的舊線,削尖筷子當針,對照著褪色畫報,笨拙而執(zhí)拗地開始探索這門無聲的藝術。最初的日子,每一步都如同跋涉泥濘。線團在指間頑皮溜走,針尖在手上刻下密麻的“小星星”,一個簡單杯墊需拆織反復十幾日才勉強成形。
丈夫心疼她深夜燈下熬紅的雙眼,示意她放棄,但喬小燕卻不停地搖頭,這份堅持深深觸動著家里的每個人。為了琢磨復雜花樣,她無數次捧著樣品,反復端詳和臨摹。當智能手機的微光照進這閉塞山村,她便如饑似渴地鉆研視頻教程。冬夜線凍如鐵,她就把線團焐在懷里暖熱再織;夏午汗?jié)袷中?,就在膝上墊塊粗布繼續(xù)鉤織,一日終結,粗布早已浸透斑斑汗?jié)n。
指尖生花,點亮一村燈火
十五載春秋寒暑,喬小燕的編織從生澀模仿蝶變?yōu)轶@艷創(chuàng)造。她手下誕生的鄉(xiāng)土精靈——憨態(tài)可掬的玩偶,幾可亂真的鉤織花束,漸漸從鄉(xiāng)村集市走向更廣闊天地。當城里人偶然邂逅這些“鄉(xiāng)野寶藏”,訂單便如溪流般匯來。針尖流淌的技藝,不僅穩(wěn)穩(wěn)支撐起小家生計,更托舉起兒女求學的夢想。兒女歸家時最愛依偎在母親身旁做功課,那沉靜編織的身影,是她心中“世上最安心的港灣”。
村中姐妹看著一個個漂亮精致的作品,無不羨慕與崇拜,也紛紛前來學習請教。喬小燕便在自家小院支起長桌,無法言語,她便以動作代講解,將心血凝成的技藝毫無保留傾囊相授。姐妹們學得慢,她就一遍遍執(zhí)手相教,那指尖厚厚的繭子傳遞的溫度,比千言萬語更有力量。如今的下灘村午后,樹蔭下常有一幅動人的圖景:笑語伴著針影,一雙雙巧手正將線團織成希望,喬小燕的無聲課堂,已然成為村莊最溫暖的脈搏。
喬小燕的逆襲之路沒有驚天動地,只有一針一線在歲月深處的倔強行走。命運或許冷酷地關上了聆聽的大門,她卻用沉靜的心光與帶繭的指尖,在命運的幕布上親手繡出了繁花似錦,身殘志堅的故事更是感染著身邊的每個人,2023年被評為“全縣鄉(xiāng)土人才”。下灘村的炊煙日日升起,鉤針與絲線急速交織的節(jié)奏,是這片土地上奮斗者最動人的無聲樂章,它以最樸素的方式宣告,生命縱有殘缺,但只要心里有光,指尖有力量,就能在平凡的日子里織出屬于自己的精彩。(供稿:陳秋娟)